第二天一早是在鳥叫聲中醒來,今天的雨似乎沒有變小的趨勢...
早餐是民宿主人幫我們張羅的廣東粥和燒餅....
廣東粥好好吃喔~ 我吃了兩碗,不過燒餅就吃不下囉。不過沒關係,我們打包帶在路上當點心吃 ^^
吃早飯的時候,覺得對面的阿姨好眼熟喔… 好像是昨天在山外車站被我們問路的那對台灣夫妻
開口和阿姨詢問後,對啦~ 就是他們啦!!! 真的是好巧喔!!!
阿姨他們是今天的班機回台灣,不過因為天候不佳,很擔心會加贈關島一日遊 @@"
今天依著民宿主人的建議,搭乘觀光巴士遊金門...
觀光巴士 C線08:30從山外車站出發,08:40到山后民俗村
主人建議我們先打電話到山外車站,告知他們我們會再山后上車,請他們先留兩個位置給我們
時間到了果然看到觀光巴士停在遠處,連忙上前和司機打聲招呼後就跟著導遊去參觀民俗村囉
【山后民俗文化村】
位於山后村堡,建於清光緒26年(西元1900年),為旅日橋領王國珍,王敬祥父子出資建造,分贈王室族人居住之房舍。建材接購自大陸,費時二十餘年而成。全村住宅,家祠及學堂共十八棟,依山面海,均採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。民國68年,經金門縣政府整修規劃後,始定名為民俗文化村,開放民眾參觀。
時間:08:00-17:00
原來這邊才是正門哩,昨天是從旁邊的小徑走,沒注意到...
雨濛濛的民俗村,帶著朦朧美...
這邊的建築是16棟對稱工整的二進式雙落古厝加上一座宗祠和一座學堂,所以被稱為「山后中堡十八間」
半月型的風水池,據說古代只有帝王才能造圓池,其餘只能造半月型,且弓型的部分要朝外
不過有另一說法,指半月池造型如箭弦於弓上,有蓄勢待發之勢,建於學堂之前,形成有助學子衝刺向前之風水
盆栽下方的水池原來是做洗硯池用,不過沒想到後來竟演變成了許願池,裏面有不少銅板 XDDDD
海珠堂原是聚落規畫的私塾,從此處向東眺望,得見旭日、明月自海面昇起,宛若明珠懸於海面之上,故名海珠堂
呵~ 我錯看成樓珠堂~ 還納悶著想說,怎麼會叫樓珠堂,好怪!!!
解說人提到,左方最後一間屋脊是馬背式而不是燕尾式
很多人看到後誤以為那間是佣人房,但事實上不是喔... 當初會做成這樣是因為空間不夠的關係
國父孫中山號召革命時,王家出資支持大業不遺餘力;民國肇建以後,又捐款興建晉江及安海公路,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。王敬祥於民國十二年病逝日本,國父致電弔唁,對其一生愛國志業給予高度肯定。
這裏是喜慶館
發現這邊大樑包上紅布,剛估狗了一下好像是把裏面的八卦的地方給包起來
和用紅布把神像的眼睛包起來的意思相同,都是未開光的
新娘轎,據說這轎子當初做的時候未考據完全,變成四不像的轎子...
差別在轎頂的地方... 不過我估狗了半天,找不到相關的資訊,可以佐證啦~
平常是由兩邊的側門進出,中間是不打開的喔~ 只有結婚/喪事才會打開,所以又叫生死門
因為時間有限… 匆匆的看完喜慶館,就準備移動到附近的獅山炮陣地
獅山炮陣地,是金門唯一坑道式的榴炮陣地,又名震東坑道。位於金門東北角的五虎山上,始建於1965年,當年主要負責金門東北部海域的安全。陣地內的“震東坑道”是在花崗岩開挖,全長約508米,平均高約4.6米,約寬3.6米,共有4個炮堡,2010年3月由軍方移交金門縣府接管。
門口24小時不休息的衛兵~
坑道一內播放著獅山炮陣地和榴炮發展史~
因為有點沈悶,於是離開了播放坑道,往其它地方走走看看...
火炮底火筒展示
導遊說炮操表演要開始,連忙移動到坑道底準備欣賞炮燥表演囉~
一邊看炮操表演,一邊心裏納悶著... 怎麼金門的女兵特多...
後來聽導遊解說才知道,其實這些人都不是真正的軍人~ 而是金門縣政府另外招聘做表演的~
雖然說是表演,但表現還是可圈可點啊~ 一點都看不出來是外行人
時間差不多囉~ 又要趕往下一個目的地囉~
山后民俗文化村
地址:金門縣金沙鎮山后民俗文化村
時間:08:00~17:00
獅山炮陣地
地址:金門縣金寧鄉伯玉路二段460號
時間:09:00-17: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