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到訪淡水都只是在老街走走就回去,這次發揮了在SZ時的遊玩精神,很認真的上網估狗,這才發現淡水的景點真不少
嘿嘿~~ 那就來一次訓練腳力之行吧!同伴們~ 我們出發囉 ~~
因為這次已預測是苦行,所以不打算帶小魔豆一起出發,打算讓她和馬麻還有外婆下午才出發,在老街和我們會合
沒想到~~ 臨出門時小魔豆突然變卦,用著哭哭的臉和我們說BYE BYE~ 害我一時心軟答應她一起出門!
殊不知這是個錯誤的決定,因為這次苦行的絆腳石就是她啊~~ = ="
沿著中正路往馬偕街方向走,會先到馬偕像
喬治·萊斯里·馬偕 (George Leslie Mackay,1844年3月21日-1901年6月2日)
是蘇格蘭裔的加拿大人,生長於虔誠的宗教家庭中,求學時代就立志要到海外宣教... ... 1872年3月9日,搭船入滬尾港口,望見淡水濃綠的山嶺,毅然選定此地為終身工作之處。馬偕定居淡水後,勤學漢字,並向牧童學台語,五個月後便能用台語傳教... ... 自1872迄1880年短短八年間,在淡水、五股、苗栗、台北、基隆、新竹等地開設了二十所教會。之後他更深入原住民聚落,並翻山越嶺遠至宜蘭、花蓮傳教。1878 年馬偕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,成為台灣人的女婿,也大大拓長了對台灣婦女的宣教事業... ... 1882年他建立了有名的「滬尾偕醫館」即馬偕醫院的前身,同年並創設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「牛津學堂」;1884年又開設「女學堂」,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。馬偕晚年為喉癌所苦,但仍抱病講學。1901年6月2日病逝於淡水家中,埋骨於淡水,成為永遠的淡水人。
走入馬偕街,進入眼簾顯著的建築物是淡水禮拜堂,而它下方那棟白色的建築物就是滬尾偕醫館
馬偕醫館
改建落成於西元1879年9月,是由加拿大籍的馬偕牧師所建,早期名為「滬尾偕醫館」,是北台灣第一座西醫院,也是現今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。馬偕醫館為閩南式傳統建築,門窗卻是西洋式風格,具有中西方的建築特色,曾經過多次修建,目前保存良好完整。現在醫館中仍擺設有洗濯台、門鐘、壁爐及早期使用的病床等設施,以及馬偕牧師使用過的藥罐、拔牙工具和風琴等珍貴文物。
奇怪~~ 怎麼沒有人來拍!難不成~~ 是我太看重它了?!
走上階梯才發現~~ 原來是我誤會了,今天是下午兩點才開放參觀啦!
OS: <扣- 扣- 扣- > 有沒有人在啊!
OS: 好心人啊!拜託你開開門吧!
既然不能進去參觀,就只好往下一個景點前進 (殘念啊~)
淡水禮拜堂
重建竣工於民國二十二年十一月,是為紀念馬偕博士抵台奉獻六十周年而重建,有著仿哥德式尖塔屋頂,樓身則是以清水磚砌成,經歷了六十多年的歲月,禮拜堂中的座椅、講台及聖桌仍在使用中,極具傳承價值。民國七十五年修建時因磚瓦修築不易,以瑞典進口的鋁質浪板翻修替代,並將傳統玻璃更換為彩色繪畫玻璃,更顯典雅的美感。淡水禮拜堂至今仍有超過三百人到此作禮拜,擁有崇高的地位。
教堂前是一片空地,看著空地兩邊的牆壁,這房應該是前不久拆的吧!
回家上網估狗後,證明我們的猜測~ 教堂前的房舍被拆除改建成「藝術穿堂」,現在只要從商店街就可以一眼看到禮拜堂
為我們的足跡做個見證~
這一陣子很喜歡拍有歷史味道的建築或是景觀,感覺比較有FU~ ^^
本以為今天會是個多雲到晴的好天氣,應該不會太曬
但我們錯了,小魔豆一抵達沒多久,整個手臂就被曬的發紅,連忙幫她塗上防曬乳
不過好像來不及了~~~ 一整個變身成為龍蝦 XD
今天禮拜堂裏面有活動,所以我們只能在外面拍拍~
這種土磚牆現在好像很少見囉~ 印象中外婆舊家的茅廁是這種牆哩!
走吧~~ 再往下一個景點前進囉~~~
滬尾偕醫館
地 址:淡水鎮馬偕街6號
開放時間:禮拜二~禮拜五 14:00-18:00
禮拜六 12:00-20:00
禮拜日 14:00-20:00
逢禮拜一休館
淡水禮拜堂
地 址: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
電 話:(02)2960-3456(新北市政府文化局)
營業時間:外部開放參觀,內部除遇教會禮拜時間及舉辦活動外,平時不開放。(若有更動,請見現場公告)
相關資料來源:玩全台灣旅遊網